时间是最好的见证!10年前,他们有关宁德发展的喻言得到了验证
发布时间:2020-12-21  文章来源: 点击:692728
  宁德新闻网12月19日电 (尹秋 林榕生 )大浪淘沙,时间是最好的见证。如今在东侨赤鉴湖畔,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建成全球最大的锂电池生产基地,今年预计产值近千亿元;
  
  在蕉城三屿园区,滩涂上崛起一座福建最大、全国靠前的现代汽车城,全部建成年产60万台,新能源汽车千亿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在福安湾坞半岛,青拓集团建成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两年前成为福建省第一家产值超千亿民企,今年预计产值1300亿元……宁德构建起“龙头引领有力、链条上下贯通”的产业生态圈,全市工业经济形成“3个4000亿以上”的滚动接续态势,“万亿工业时代”可期。
  
  10年前布局推进的一些项目,以不可想像的速度成长为“金娃娃”,但已有喻言先兆。
  
  一次机缘巧合之下,小编拿到了一张10年前拍摄的纪录片DVD,对于现在年轻人来说,DVD听起来可能比较陌生,各式各样的纪录片也多如繁星,但在当时,要完成一部高端高质量的纪录片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究竟是怎样的题材,能在那样的条件下被纪录成片?怀着一份好奇,小编打开了这部名为《中国三都澳》的纪录片。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因为里头受访人物不是大领导(还有国家领导人)就是著名人士!不知不觉间,小编就被里面的内容渐渐吸引了。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10年前,他们有关宁德发展的喻言得到了验证
图为《中国三都澳》纪录片封面封底翻拍。
 
  这部可谓“高、大、上”的片子是由宁德市委、市政府联合福建广播影视集团为宁德撤地设市10周年而摄制的。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当时要找到这些受访对象可不容易。蒋正华、成思危、厉以宁、龙永图、王伟光、陈全训、卢耀如、费洪平……在当代中国,哪一位不是响当当的重量级人物或大咖!约访其中一位都很难,何况这么多位,何其之难。
  
  时任宁德市委宣传部调研员、部务会议成员邱树添受命进京联系约访。他在市委主要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各种渠道途径,身兼多职,克服各种困难,不负使命,独自完成了约访联系衔接任务,使访谈组在京城仅花费7天时间就完成了对他们的专访,如2000年11月2日上午专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下午就专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创下了一个奇迹,留下了“京城七天约访八要员”的故事。效率之高,效果之好,连见多识广的福建广播影视集团相关负责人都惊讶不已。摄制是由福建广播影视集团新闻中心副主任兼评论部主任张卫团队负责的。再看脚本是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胜友撰写。张胜友有“中国政论片第一人”之称,他由邱树添出面约请多次前往宁德闭门写作。
  
  整部记录片时长虽仅为28分钟,但其中的信息量可不小。它囊括了三都澳千百年来的历史和地理优势,以及时人对它的评价。可是令小编惊奇的是,那些当年听起来显得超前的阔论评价,经过10年的时间验证,已经逐条成为现实。
  
  三都澳位于福建省宁德市东南部,鉴江半岛和东冲半岛合抱的水域。距宁德市区30公里,澳内海域面积714平方公里,是世界级天然深水良港,是宁德跨越发展的希望所在地,也是闽东人民当年“三大梦想”之一。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10年前,他们有关宁德发展的喻言得到了验证
图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蒋正华接受访谈。
 
  著名人口学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蒋正华接受专访时评价:“宁德港口甲天下。三都澳的条件,可以跟世界上最好的港口来比较,都是毫不逊色,甚至更好。”当年他到三都澳考察,留下了“宁德港口甲天下”的称赞,并挥毫题词“港阔水深、微波不掀、碧海万顷、良港如云”。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10年前,他们有关宁德发展的喻言得到了验证
图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接受访谈。
 
  “中国风投之父”、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在访谈中说:“三都澳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应该具备有这样的一个优势。”
  
  这些话可不是空口无凭的虚妄之语。作为港口,三都澳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三都澳地形口小腹大,是一个十分奇特的海湾,水域面积714平方千米,出水口只有唯一的东冲口,宽度仅2.6千米,是世界上少有的海湖。三都澳深水域面积和航道水深都堪称世界之最,还有避风良好、不冻不淤、码头施工便利等许多优点。
  
  可是,三都澳发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当时作为三都澳直接腹地的宁德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市场经济观念薄弱,港口基础较差。可以说,那个时候,闽东人民空望一座“宝山”却无力攀登。
  
  但这10年间,三都澳乃至整个宁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宁德市委以超前敏锐的眼光抓住国内外产业布局调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波沿海发展浪潮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最大优势,在中央和省里的支持下,提出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构想,经过前期的精心编制和研究上升为战略规划。2008年9月3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规划》。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构想由此上升为省委省政府决策,也成为了国家《海西计划》中的重要产业集聚区。成为引领闽东跨越发展的鸿篇巨作,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10年前,时任宁德市委书记陈荣凯在接受记者访谈时介绍:“环三战略规划核心内容第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第二,以项目和品牌带动为抓手;第三,按照临海、跨海、环海三步走的步骤;第四,以城市、产业、港口、生态四位一体来布局,形成六个功能区,对接长三角的前沿区域,对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新兴的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化深水港口枢纽,海西特色文化与生态旅游胜地,绿色宜居的海湾城市。”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10年前,他们有关宁德发展的喻言得到了验证
图为国务院参事陈全训接受访谈。
 
  国务院参事、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陈全训在接受专访时断言:“宁德抓环三战略,不仅仅是对宁德,对福建,对全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都澳对于宁德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和重要作用,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局局长费洪平也说:“三都澳不仅应成为宁德市的一个增长中心,而且应当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一个增长中心。我想它的许多潜力,是许多地方不能比拟的。”
  
  2010年9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重返宁德视察时指出:“我们当年讲闽东人的三大梦想:一是闽东建市,十年前就实现了。二是温福铁路通车,今天我们坐了。三是三都澳的开发,现在是大开发,上午我们到规划馆看了新的蓝图。核电是当年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变成了现实。看到闽东有新的增长点,具有后发优势和新的机遇,都在很好把握,即将实现。”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环三”战略指引下,不少大中型项目纷纷落户环三都澳区域,其中就包括央企大唐火电、宁德核电和知名民企宁德时代锂电新能源、青拓不锈钢、安发生物等。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10年前,他们有关宁德发展的喻言得到了验证
图为著名经济学家、全国政协常委厉以宁接受访谈。
 
  80高龄的著名经济学家、全国政协常委厉以宁有“厉股份”之称。他在公开场合亮相或发表意见总会引发业界和媒体很大关注。10年前的宁德可没多大知名度,但对于这个后发区域发展,厉老在特地调阅了一些资料后,也有一番灼见。他在接受专访时说:“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环保产业,像这样一些产业,这些对宁德的生态和发展都有利的资源更好的利用起来,让它来为宁德经济发展服务。”
  
  目前宁德已培育形成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四大主导产业。同时实行全链条延伸,有针对性引进配套企业,实现主导产业纵向内由“孤军奋战”向“集群发展”转变;实行全产业融合,推动龙头企业间共同构建产业协作链,实现主导产业横向间由“各自为营”向“相互配套”嬗变;实行全域化布局,形成沿海有千亿级别产业龙头、山区有百亿规模产业园区、山海之间畅通循环的四大主导产业发展格局,架起宁德后发赶超的有力支撑。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10年前,他们有关宁德发展的喻言得到了验证
图为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接受访谈。
 
  正如二十国集团研究中心(G20论坛)秘书长、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所说:“如果围绕三都澳,能形成真正很强大的产业群,形成一小片城市带,然后这个沿海港口能够联动起来,我想三都澳这个核心战略资源,只要能够充分利用好,就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这个目标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10年来,宁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多上几个大项目,多抱几个‘金娃娃’,加快跨越式发展”的殷切嘱托,砥砺前行,以发展新理念引领区域新发展,推动大项目落地、促进产业铸链壮群,宁德时代、上汽、 青拓、中铜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接连落地……
  
  如今,宁德市上下以开放创新为引擎、以统筹城乡为抓手、以“两山”理念为指引、以文化自信为内核、以人民至上为追求,推动各领域齐头并进、蓬勃发展,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生态、更加公平、更为安全的发展超越。同时,科学谋划了全方位推动宁德高质量发展超越的目标和举措,系统描绘了今后一个时期宁德发展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宁德再次扬帆起航的嘹亮号角。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10年前,他们有关宁德发展的喻言得到了验证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接受访谈。
 
  这令小编不禁想起纪录片里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党组副书记王伟光接受访谈时的那句预言——“宁德市能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后发地区的典型示范市。”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宁德市工业总产值已突破3000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6.2%;工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达到1032.12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是2000年14.3倍,年均增长15.0%,全市工业规模逐步壮大,企业实力也持续增强。全市吸引集聚了世界500强企业8家、中国民企500强企业11家、上市企业37家。全市108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产值过亿企业达316家。全市工业化水平由2000年的24.0%上升到42.1%,提高18.1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今年以来,宁德经济运行呈现“逆势增长、逐季向好、好于预期”的态势。前三季度,全市GDP增长5.6%,成为全省唯一连续三个季度实现正增长的设区市。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10年前,他们有关宁德发展的喻言得到了验证
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接受访谈。
 
  凭海临风唱大歌。这阵势,这业态无不印证当年“环三规划”战略的远景目标:经过一二十年的努力,至2020年后,这一区域将形成设施完善、产业集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区域和谐、城乡协调的发展局面,建成发达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基地、重要港口枢纽和绿色宜居的滨海新城。
  
  陈荣凯抚今追昔说,闽东是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策源地。他情系闽东,魂牵梦绕,为闽东擘画了发展蓝图。他所著“摆脱贫困”以极富创造性、前瞻性、针对性地点亮宁德奋进路,启迪激励后来者,为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思想财富。习总书记倡导的闽东精神是推进宁德后发追赶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实施环三都澳战略规划,就是牢记总书记嘱托,把握宁德最大优势,汇聚智慧力量,顺应大势,在全市干群的接续努力下,宁德经济发展实现了新跨越。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从“黄金海岸断裂带”变成福建经济发展增速最快的“增长极”。宁德市委书记郭锡文坚定地说:回望走过的路,我们深切体会到,发展才是硬道理,产业才是硬支撑。今后前进的道路上,无论形势如何变化,我们都必须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努力再抱“金娃娃”、培育新产业,构建宁德发展更加长远的战略优势。
  
  梁伟新市长表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拿出只争朝夕的干劲,保持滴水穿石的韧劲,接续奋斗、苦干实干,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宁德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岁月的丰碑记载着三都澳千百年来的沧桑变幻。回顾三都澳的这一页历史,有过战争与和平,也有过辉煌与衰败,但始终不变的是三都澳的独特风韵和神奇魅力,无时不在牵动着世人关注的目光。这里,寄托了数代人的夙愿。正在缔造新的辉煌。
  
  回顾10年前京城这一特殊的工作经历。邱树添为能给闽东留下一份迄今最高端的访谈资料而欣慰。虽然当时为了节约开支他甚至连车辆都无保障也未配带工作人员,既要协调联络访谈对象又要配合服务采访团队,面临种种挑战,克服各种无法想象的困难,也因约访任务压力超大和精力体力透支累倒了,但他出色完成任务,至今无悔。特别是有关宁德的高端访谈观点后来被市委决策参考,充分吸收,对宁德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影响。
  
  靠海而生、向海而兴。未来一个时期,是三都澳迈上更大舞台的新阶段,也是宁德加速走向振兴的新阶段。小编相信,宁德作为习近平总书记“魂牵梦绕”的地方,也是被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系列采访实录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著作《习近平在宁德》确定为“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策源地和练兵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奋力书写从历史中走来、在现实中走好、向未来走远,高质量发展超越的绚烂篇章。
  
  主要受访对象简介▶▶▶
  
  蒋正华:
  
  1937年10月生,浙江人。研究生学历。1992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1958年1月参加工作。人口学家。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
  
  成思危:
  
  汉族,湖南湘乡人,1935年出生于北京,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建国会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杰出领导人。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建国会第六届、七届、八届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第八届、九届理事会理事长,被誉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
  
  2015年7月12日,成思危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王伟光:
  
  汉族,1950年2月生,山东乳山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
  
  历任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党组副书记。2013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现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
  
  龙永图:
  
  生于1943年,湖南长沙人,在贵州贵阳长大,中国复关及入世谈判的首席谈判代表,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原博鳌亚洲论坛理事、秘书长;曾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
  
  现任全球CEO发展大会联合主席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席、中国服务贸易协会顾问。
  
  厉以宁:
  
  1930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江苏仪征,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名誉理事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博士论文导师。
  
  历任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届、八届、九届常委,全国政协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常委;2013年获第十四届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2016年获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因论证倡导中国股份制改革,被尊称为“厉股份” 。2018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他“改革先锋”称号、奖章 ,称他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
  
  陈全训:
  
  1944年9月出生,福建闽侯人。曾任上海市委研究室处长、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现任国务院参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中国钨业协会会长。
  
  卢耀如:
  
  1931年5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 。
  
  费洪平:
  
  历任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副局长、研究员,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巡视员、研究员,中央办公厅法规局巡视员、研究员,专业特长为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现为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正局级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以来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和中央领导同志讲话稿、党中央重要文件起草工作。(完)
  
  以上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