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金融文化征文】注清廉活水 优金融环境
发布时间:2021-07-24  文章来源: 蕉城刺桐红 宁德银行业 点击:443
  刚踏入社会的时候,对“清廉”的认知只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将其定义于仁人志士为名而行,达官显贵因利而失,认为他们才是需要清廉文化的主群体。然而,随着工作阅历的增长,对于“清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清廉”不仅是为官者的个人追求,更是每一个手握职权者的责任与义务,是其履职尽责的必要和必须。特别是金融从业者,身处金融系统,靠近国家经济血脉,更应该廉洁从业。建设清廉金融文化,既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增强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的需要,更是优化普惠金融生态环境的需要,是金融从业者必须持续做、坚定做的事情。
  
  正身清心,做清廉之水。金融从业者是清廉金融文化建设中最基本的元素,这就对其内在修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清廉”者,要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液。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强,金融强”。新鲜的血液能孕育生命、滋养肌体,也容易成为“细菌”、“病毒”滋生的温床,催生贪婪和腐败。世间繁华如飞花,红尘浮华迷人眼,作为金融从业者一定要有包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坚定思想和于谦“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傲骨风气。在宁德的金融生态圈里,资金中介一直是个强大的存在,走在街上随处可见代办贷款、资金过桥的广告标语,有时候家门口也张贴着相关内容的名片,而这种现象繁盛的背后隐藏的是一些金融从业者迷失方向的纵容。资金中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金融从业者自身心态的偏移。身处金融系统,靠近老百姓的钱口袋,诱惑重重,要提醒自己常怀警戒之心,做到经济上清廉、政治上清正、作风上清白。其实,资金中介的繁盛从另一面也说明了有金融需求的群体还很大,当前的金融服务领域还不够深广,普惠金融还未实现真正的普惠。做廉洁的金融人,不是要想着怎样去与资金中介正面较量,而是应该去挖掘更多的金融服务空白,把有金融需求的群体变成金融受益群体,当普惠金融全覆盖的时候,应该也是资金中介退出宁德金融生态圈的时候。
  
  知行合一,固清廉之制。树立廉洁的思想,修正自身的作风并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当前金融环境复杂多变,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要始终保持廉洁之心需要坚定的意志和莫大的勇气。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稍有不慎就会行差踏错,这个时候就需要制度的约束来帮助纠偏纠错。一种文化的形成必定伴随着制度的约束,建设清廉金融文化仅靠自律远远不够,必须有科学、完备、适应市场发展的金融制度相匹配,指导金融从业者将廉洁思想贯穿于实际行动,让其明白“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的道理,在面对利益诱惑和人情交换的时候,能自觉亮起红灯,守住底线,以廉为遵,洁身自爱。廉洁金融制度的建立,不仅是清廉金融文化长效机制建设的需要,更是普惠金融事业长期践行的需要。要建立宣传教育制度,把廉洁教育纳入常规教育,培育清正廉洁的从业理念,营造风清气正的从业氛围;要建立内部评价制度,每季度开展一次部门内、机构内的廉洁自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廉洁水平;建立行为对照制度,引导金融从业者正确认识从业行为,规范从业思想,明白主动违规与被动违规的本质区别,从而坚持廉洁自省、严格自律。要在清廉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健全制度,让制度推进文化更好的沉淀,让普惠金融能够向阳生长。
  
  朝督暮责,造清廉之境。如果说金融从业者是清廉金融文化建设的士兵,那么廉洁金融制度就是其行动纲领,而金融监管就是坐镇指挥的将军。没有将军的运筹帷幄和监督指导,纲领就不能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士兵就可能涣散军心,清廉金融文化建设就有可能变成一纸空谈。金融监管的主要目的是督促金融机构健康良性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而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是新时代金融行业应对复杂环境确保自身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两者不谋而合。近年来,金融系统大案要案、腐败案件频发,仅2019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审查调查金融系统违纪违法案件6900余件,其中涉腐案件数量相对较多,因金融腐败造成的损失具有杠杆效应,几百万元的利益输送可能造成数亿元国有资产流失,诱发的金融风险会扩散到实体经济,给金融安全、市场稳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因此,加强清廉金融文化建设迫在眉睫,这是净化金融政治生态,确保金融事业稳健发展的必要手段。而清廉金融文化建设需要金融监管的保驾护航,强有力的金融监管,有利于清廉文化建设的落地执行,更有利于金融环境的长效优化。
  
  廉洁金融文化建设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多方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作为一名金融从业者,希望通过整个行业的合力,建立健全清廉金融文化的长效机制,在提升行业清廉能力的同时,不断优化地方金融生态,构建更为和谐的普惠金融环境,推动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谭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