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日上午,我市欢送中国(福建)第19批援塞内加尔医疗队启程。执行医疗援助任务三个多月来,给医生们留下了不少值得纪念的回忆和感动时刻。“彷佛就在弹指一挥间,援非日子里总是匆匆忙忙的,我们克服各种不适,调整烦恼焦虑,同时也备感自豪骄傲。”近日,中国(福建)第19批援塞内加尔医疗队队员——闽东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黄建斌对记者说道。
同舟共济,备感温暖
“Bonsoir Francis comment vas-tu? J’espère que tu vas mieux! ”(意思为:“晚上好Francis, 你怎么样了?我希望你好点!”)一天晚饭后,迪亚姆尼亚久儿童医院科室一位同事给黄建斌发来了问候的信息。看到这些问候的字眼,让身处异国他乡的他备受感动,身体的疲劳感顿时烟消云散。
那段时间,严重的失眠加上炎热干燥的气候,让黄建斌身体不支。得知情况后,科里的一位当地同事建议他放下工作好好休息,虽然只是只言片语,但于他而言却是别样的温暖。“回想起这段时间,一位队友生病住院手术,每每到科室上班时第一件事是相互问好,之后必是问候队友身体恢复的怎么样,深刻体会周围环境人情味真足!”黄建斌说,工作在这样一个集体中,气氛很融洽,使得他们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家人也放心了许多。
“队友们有的欣赏于塞内加尔的风景,有的沉浸于离家的心情,有的记录着医疗队的援非故事,而让我感触深刻的是中国人与非洲人之间的细腻情感变化。”黄建斌有感而发。
医者担当,医路生花
“哈,太棒了,感谢中国政府!”援塞期间,让黄建斌记忆犹新的是,当他把一种叫可视喉镜的设备(辅助气管插管的设备,带直观的屏幕)呈现在迪亚姆尼亚久儿童医院医生面前时,他们很激动地说着,并拿出了老式设备-贴眼式的可视喉镜,使用这种老式的可视喉镜,一只眼睛得贴着镜子,完成一次气管插管操作估计眼部肌肉都会抽筋,但他们把它珍藏得跟宝贝似的。
“在手术室,麻醉医生和外科医生打交道最多,一台手术的顺利与否,除了要看麻醉医生和外科医生各自技术水平外,还有重要一点是这两个团队的默契配合程度如何。”黄建斌告诉记者,在非洲,由于条件限制,好些设备和耗材都没有,但当地的医生都会尽心尽力地用自己的方式帮助病人解除病痛。
“他们渴望相助,我们义无反顾。”黄建斌说,医疗队队员们在班外时间还经常为华人的健康提供服务,不辞辛苦,不顾疲劳,只要自己力所能及就全力以赴。在上个月的同一天,他们收到两封来自在塞中资企业员工的感谢信:“感谢伟大的祖国派出最精英的医疗队,带来精湛的医术为非洲兄弟和我们这些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们解决疾苦!”“疫情期间不顾自身安危,中国医生们逆行来到塞内加尔竭尽全力帮助华人同胞和当地病人解决就医问题,此属大爱无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感谢中国援塞内加尔医疗队!”
“感谢信中表达了对医疗队队员周长嵩医生和严端医生的感激之情和对祖国深深的爱。”在黄建斌看来,这是对他们的肯定和信任,也将激励、鞭策着他们在驻塞大使馆的直接领导下充分发挥医学专长,圆满完成医疗援非任务。
播撒爱心 命运与共
为了能进行语言交流,出国前,黄建斌和队友们在国内加压式学习了五个月法语,但在他看来水平还是只处于入门级阶段。而他作为援塞医疗队的兼职生活委员和会计,管理队里日常事务,外出采购的机会较多,接触当地人的次数也多,每次见面时都应当以问好为先,刚好用上所学,在医疗队翻译的帮助下,每每都能够顺利的完成任务。
“我也总结出了一条经验:文化应该入乡随俗,准备好问候语,如Bonjour、Ça va(意思为:您好)之类,并且最好做到比对方早一秒说出,以表示礼貌。”因此,不管迎面走来的是医疗队的当地清洁工也好,还是在银行会见的客户经理也罢,黄建斌都会主动的跟他们打招呼,对方也总是能够面带笑容朝着我。
一次外出采购路上,一家约三四平米大小手工艺术品店,吸引了黄建斌的注意,便驻足欣赏。“这家店的老板是一位赚钱养家糊口的小商贩,当他得知我们是中国人时,非常激动地用英语说道:‘中国!太棒了!太棒了!你们的国家领导真的太棒了!对非洲人民帮助很多,塞内加尔人民爱他!’,说着时候还细数着跟其他一些国家对比……”黄建斌说,“他说得是那么激情澎湃,字字真情,此时我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记者:吴宁宁 通讯员 郭良华
编辑: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