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新闻网8月26日电 (余静)近日,古田法院采取内部交叉执行成功化解一起林业承包合同纠纷,执行到位45万元,有效保障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切实将“纸上权益”兑现为“真金白银”。
林地承包 引发赔偿纠纷
该案经法院判决,魏某甲、魏某乙、韩某、朱某、李某、陈某等六人应支付包某经济损失43万余元及鉴定费2.6万元。因魏某甲等六人拒不履行赔偿义务,包某向古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法院冻结了六名被执行人的银行账户和网络资金,查封了陈某与案外人共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木所有权及魏某甲名下的汽车一辆,但因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木所有权处置变现难,汽车亦未实际扣押,银行账户和网络资金远不足以支付赔偿款,案件一时陷入僵局。
为此,古田法院充分发挥院庭长带头办理疑难复杂案件的示范作用,采取内部交叉执行方式,确定该院执行局局长为新的承办人。
六名被执行人互相推卸责任,无人愿意承担赔偿责任,是该案难以执行到位的症结所在。为破解僵局,执行干警根据申请人提供的线索,发现被执行人承包的案涉山地系用于共同经营养猪场,遂向镇政府调取相关材料,查明各被执行人对养猪场股权所占的比例,并提出参照该比例确定各被执行人在本案中的赔偿份额。通过对大额债务的拆解,使赔偿方案更具可操作性,案件也迎来了转机。
逐一击破 促成赔偿方案
为促成赔偿方案履行,法院采用“逐个击破”的执行策略。执行干警将魏某甲拘传至法院,魏某甲及其配偶态度十分强硬,扬言宁可拘留也不还款,但魏某甲儿子因担心父亲的身体状况,到法院协商赔偿事宜。在执行干警与家属的轮番劝说下,魏某甲最终表示愿意按比例分期履行12万元的赔偿款。
首“战”告捷后,执行干警一鼓作气、因人施策,从已查封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及林木所有权入手,借助享有共有权的案外人向被执行人陈某施加压力,最终陈某因担心财产被法院处置变现,遂同意赔偿方案。
异地协同 形成强大威慑
经调查,执行干警发现被执行人韩某长期生活在三明市三元区,遂委托当地法院查询韩某名下不动产登记情况。起初韩某态度恶劣且坚持认为其无赔偿责任,但在得知名下房产将被查封拍卖后,韩某随即主动联系法官,表示愿意按照赔偿方案支付赔偿款6.8万元。
同时,执行干警通过陈某与远在四川省的被执行人魏某乙取得联系,告知其法院已掌握其具体行踪,下一步将委托当地法院对其进行强制拘传并实施司法拘留,迫于强制执行的震慑,魏某乙当即表示会想办法委托他人帮助支付赔偿款6.4万元。
耐心释法 促推执行完毕
随着四名被执行人被逐一“击破瓦解”,被执行人朱某和李某也不再抗拒法院执行工作。被执行人朱某和李某经执行干警释法说理,主动来到法院,分别支付了各自的赔偿款6.5万元、7.3万元。
同日,申请人包某也表示愿意放弃剩余的7000余元赔偿款,自行承担诉讼费、执行费,并向法院提交了申请结案报告,至此该案顺利执结。
面对被执行人数量较多、异地分布等执行难点,古田法院充分利用交叉执行破解僵局,以关键人物为杠杆点,撬动其他债务人还款意愿,坚持因案施策、逐个击破的思路,对被执行人释法明理、耐心劝导,力促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
下一步,古田法院将交叉执行进一步融入“终本清仓”、小标的、涉民生案件执行等重点工作中,以更多举措推动执行工作提质增效,全力保障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