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新闻网9月30日电 (任婧 陈舒宁)开车上路遇事故,“定损扯皮、理赔滞后、维权奔波”曾是不少车主的烦心事。近日,蕉城法院联合宁德市保险行业协会及多家保险公司,共同签订《关于联动多元化解道交纠纷备忘录》,推出联络人、车损互认、商业险赔偿预付、诉前鉴定四项制度,精准破解道交纠纷化解痛点,大幅降低民众维权成本,让矛盾化解更高效、更有温度。
四项制度直击痛点:从“堵心”到“省心”
针对道交纠纷中最突出的沟通、定损、理赔、鉴定四大难题,新制度逐一给出解决方案,切实打通群众维权“堵点”。
联络人制度:专人对接,少跑“冤枉路”。“找不到对接人、反馈无下文”曾让不少车主维权陷入僵局。如今,每家保险公司均明确1名专属联络人,专项对接异地保险机构与道交纠纷一体化处理中心,承担“反馈调解意见、协助沟通协调、跟踪理赔进度”三大职责。这一制度打通“保险机构-处理中心-当事人”沟通壁垒,避免当事人反复奔走,让调解方案落地更快、理赔进度更透明。
车损互认制度:定损不扯皮,周期“砍半”。事故涉及多家保险机构时,“一家定损、别家不认”的僵局将成历史。新制度明确,由主责方保险公司牵头定损,2万元以下定损结果出具后,其他保险机构须及时出具“认损”承诺书,不得随意推翻。这一规则从根源杜绝定损扯皮,不仅缩短矛盾化解周期,更让车主无需在多家机构间“来回拉扯”,切实减轻诉累。
商业险赔偿预付制度:先拿钱治病,解“燃眉急”。涉人身伤亡事故中,“治疗费不够、赔偿等不起”的困境曾让不少家庭犯难。新规打破“事后理赔”局限:已投保交强险与商业险的车辆,若事故医疗、伤残费用超交强险限额,责任方可向商业险承保机构申请预付;机构审核通过后,5个工作日内将按责任比例在保险限额内预付赔偿款,及时缓解受害人经济压力。
诉前鉴定制度:提前定损失,少走“诉讼路”。针对损失金额、伤残等级等争议,新政将鉴定“前移”:各方可在诉前共同申请鉴定,鉴定机构从法院备案名单中协商选定,协商无果则由处理中心摇号确定。鉴定报告既可作为协商理赔依据,也可直接提交调解组织或法院,避免证据重复认定,大幅减少不必要的诉讼流程,降低群众时间与金钱成本。
“这是保险业与法院优势互补的实践。”宁德市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张朝阳表示,保险业将发挥行业规范与纠纷预判经验,与法院协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解纷模式,凝聚更多保险机构合力。
蕉城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姚辉铭表示,道交纠纷化解关乎民众切身利益与社会和谐稳定。此次联动机制的建立,既是提升解纷质效的关键举措,也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探索,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未来,各单位将持续加强协调联动,为基层治理注入司法新动能,让民众在每一起道交纠纷化解中都感受到便捷与温暖。(完)